一位60歲的阿姨,長久以來有左髖部、左邊鼠蹊痛疼痛的症狀。一開始蠻輕微的,後來連一般的跳舞都沒辦法。而且髖關節一直感覺卡卡的。
本來以為是運動太激烈,肌肉拉傷造成,然而到醫院檢查後,發現是髖關節退化。骨科醫師表示尚沒嚴重到需要手術,因此來診所求非手術治療。
在診所再次幫他檢查後,發現左髖關節的軟骨磨損許多,與右髖關節比較下,關節腔空隙減少許多。因此診斷為左側退化性髖關節炎。
經過解釋後,設定的療程計畫為:注射PRP治療至左髖關節。注射期間配合一般復健。PRP注射2-3次後,至中間病情緩和期,訓練臀部周邊肌群,用肌力幫助支撐周邊關節。
X光檢查結果:

髖關節退化症狀
初期容易與坐骨神經痛混淆
屁股痛、屁股麻。坐立難安。
退化性髖關節炎的初期階段,疼痛常發生在大腿後側與臀部周圍,而容易與坐骨神經痛混淆。坐骨神經痛是腰椎錯位,壓迫到通往下肢的神經叢引起,多數起因於腰椎的椎間盤突出或是退化性脊椎炎
症狀介紹
患者第一次發現疼痛通常是在使用髖關節後例如長時間跑步、健行或是走路之後。患者通常感到疼痛漸漸的出現,位置在鼠蹊部以及大腿外側,早上起床時會感到髖關節處僵硬,但活動一陣子後又會減緩,但長時間活動後又開始不舒服。當問題漸漸惡化後,疼痛可能會傳導到大腿前側以及膝蓋,也不只在運動後疼痛,嚴重時甚至連睡覺以及休息時也會疼痛。患者也會發現蹲下動作產生困難,例如無法綁鞋帶、穿襪子,更嚴重時則無法上下樓梯,或是走路一跛一跛,需要拐杖才能行走。
自我檢測
透過「翹二郎腿」和「抱腳靠胸」這兩項理學檢查,若出現明顯疼痛,可初步判定為髖關節問題
髖關節退化成因
酒精過量、骨質疏鬆、體質、肥胖、體重
很多人早在嬰兒期就已經髖關節脫臼引發退化性髖關節炎的「先天性髖關節脫臼」、「先天性髖臼骨發育不良」,都是髖關節形成不完全的疾病,因此特別容易誘發退化性髖關節炎。
類風濕性關節炎
尿酸關節炎
髖關節退化治療
退化性髖關節炎依嚴重程度共分為四級:第一級已有關節面軟骨軟化現象、且出現輕微疼痛;第二級則出現軟骨纖維化現象、伴隨著中度疼痛;第三級已產生軟骨碎片、並伴隨高度疼痛;第四級則軟骨呈現嚴重磨損、不但相當疼痛且行走困難。此外,當軟骨幾乎磨損殆盡時,即會造成骨頭與骨頭相互磨擦,繼而刺激骨質增生而成骨刺。
至於施術方式,若病程仍屬於第一級,增生療法主要針對關節囊等軟組織來施打,若屬於二、三、四級則合併關節注射。整體而言,未達四級的患者接受增生療法後效果較好;若嚴重程度已達四級,不但僅有半數患者感到改善,效果也難以維持,因此大多不建議施打。
關於增生療法的療程,不論屬於那一級的退化性髖關節炎,療程皆為至少四次注射治療,病情嚴重者則需增加次數。許多定期接受玻尿酸注射的患者,在接受增生療法時,若注射藥劑為高濃度葡萄糖水,則必須與玻尿酸注射間隔一個月,若為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則可與玻尿酸同時並行。
髖關節運動預防
改變生活型態,避免危險姿勢
前屈不得大於90度,且不宜做內收如夾腿
口服藥物
保健食品
避免大腿過度活動、過身體中線、高抬腿等動作。訓練時,建議須先適度伸展放鬆後,再進行肌力強化訓練。臀部前後左右接進行訓練,使髖關節穩固。
伸展-臀肌、梨狀肌伸展
臀部前側-腰大肌訓練
臀部內側-內收肌訓練:側躺夾球
臀部外側-臀中肌訓練:側抬腿、蚌殼式
臀部後側+核心-臀大肌訓練:橋式、死蟲式

延伸閱讀
相關激痛點地圖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