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理康健雜誌文章內文
3種錯誤觀念 當心運動傷害 不減反增!
運動後的疼痛真的只代表「有運動到」?
小心可能是身體正發送求救警訊
原力復健科診所院長侯鐘堡
您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——「制定了運動計畫,因為這禮拜沒做,下次就加強運動強度”補回來”,強迫自己運動過度」呢? 但您知道,其實過於高強度的鍛鍊,容易對肌肉與關節造成巨大 傷害,有時你所認為的「有效運動」,也會在不知不覺間變成長久病痛的罪魁禍首嗎?
對於一些慢性退化受傷而言,止痛藥只是暫時掩蓋所見的問題,並非長久之計。受傷後須由專業醫師判斷傷勢,進一步決定治療方式,才能妥善的從根本改善疼痛。
錯誤觀念1:痠痛就是有運動到?運動後的疲累,到底有沒有需要治療?
許多人認為運動就是要做到腰痠背痛,才是真的有動起來,甚至 強迫身體進行吃不消的高強度運動,接著忍受好幾天的痠痛。運動過度,心態是強是大忌,尤其很久沒運動,在突然運動之下就 更容易受傷,復健科醫師侯鐘堡醫師便分享,一般運動過度造成的遲發性肌肉痠痛(DOMS),在運動後的兩到三天發生,最長一個禮拜會自然消除,疼痛超過七天就是運動傷害,若同個部位反覆性地疼痛,便不該排除該部位受傷的可能性。
錯誤觀念2:「不痛」就沒事了?
只消除疼痛感,卻沒有從根本改善病痛,單純以疼痛做為評估標準其實是不準確的。(堡醫師案:不痛只是基本)對於慢性退化的受傷而言,服用止痛藥雖能緩和疼痛,但並非長久之計。侯鐘堡醫師提醒,正確的方式應該要找到確切的傷痛位置,並進行 「緩解、治療、治癒」的過程,而非一味地止痛消炎,像是針對運動傷害,除了一般復健之外,仍有許多注射治療的方式能在病情尚未加重前代替手術,達到積極恢復的效果,例如PRP、PLT、或是高濃度葡萄糖注射治療等。
以運動傷害常見的PLT療法為例,PLT療法能透過血小板提供高濃度生長因子給受傷組織以幫助修復,提升自癒能力。像是軟骨磨損通常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恢復期,而肌肉的話約一個月到三個月,針對這種需長期治療的病症,PLT可以達到一次抽血、多次治療的效果。製程兩週完成後,方能在每次的治療中使用,與當天製作即可使用的PRP不同,適合不同受傷情形的患者。
錯誤觀念3:治療後就藥到病除?其實你能做的比醫生還多!
那麼在傷害發生後,找診所治療就好了嗎?其實並不然,侯鐘堡醫師表示,復健科醫師治療時,不疼痛只是基本,受傷地方的「功能」還未恢復之下就貿然回去激烈運動,受傷的機會仍然很高。因此在治療的中後期加入功能性訓練也是相當重要, 畢竟唯有在運動時適度控制強度,受傷後透過PLT或PRP補足受傷組織養分,以及治療後鍛鍊周邊肌肉以防範未然,才能避免反覆受傷造成永久性的傷害。
運動傷害治療效果不佳,許多時候只是還未找到適合的療法。
侯鐘堡醫師強調,治療的方式其實有很多種,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,現在也有許多新型療法可供選擇。最主要的還是請醫師判斷 傷勢並積極治療,而非盲目地吃止痛藥、嘗試偏方或民俗療法整 骨等拖延病情,如此一來才能真正享受運動帶來的益處,免除後顧之憂。